人們不得不接受的一個現實是,中國正在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,中國的銀發(fā)潮流正在洶涌而來?!?013年,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2億大關,達到2.02億,占全國總人口的14.8%。” 近日,在國家機關老干部科學健康協作中心主辦的“全國老年產業(yè)gd論壇”上,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朱勇介紹說,我國上世紀50年代“嬰兒潮”時的出生人口,現在正在形成{dy}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。
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后,以下幾點需要社會重點關注:
{dy},老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期待加強。由于身體方面的原因,老年人逐漸變成了弱勢群體,這就存在著重大的安全隱患。就農村而言,出現了空巢現象,大部分青壯年在城市謀生活,留守者主要是老人、婦女和兒童,農村形勢復雜,派出所警力不足,這就形成了一個弱勢群體真空地帶,他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往往受到不法侵害,這些年針對農村老人的違法犯罪活動時有發(fā)生,不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;城市空巢現象也存在,生活在城市的老人相對好一些,但是,仍然存在著人身財產安全隱患,詐騙行動主要瞄準的對象是這些老人。
第二,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。我國60 歲以上老年人近半數患有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,然而,我國的醫(yī)療服務體系尚不足以讓每個老人病有所治。很多人尚未富裕,然而卻已不知覺間進入老年,如果身體健康那是自然會好很多,但是,從現實來看,早年苦難拼搏致使很多老人身患疾病,大病一場就可能使得一個中產家庭落入困頓。這些年來食品、環(huán)境等生存危機事件屢屢爆發(fā),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生存,不得病反倒是例外。
第三,老齡化社會最重要的老有所養(yǎng),當前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機制,能夠解決當前養(yǎng)老問題。近些年來,不少養(yǎng)老院爆出了虐老丑聞,也讓很多老人對養(yǎng)老院養(yǎng)老有所顧忌。不少老人的生活沒有著落,日前有媒體報道一個令人心酸的事情,武漢一位81歲老人步行10公里尋子討生活費,8小時滴水未進,最終饑餓難耐昏倒街頭。養(yǎng)老之所以特別突出,計劃生育單胎化政策起到了強化作用:每對夫妻都只生育一個孩子,且這個孩子未來聯姻的對象也是獨生子女,那么長期下去,家庭三代人之間的人口數量比例會呈現出4:2:1的結構,這個解釋也被人們稱之為“四二一”家庭結構,這不僅僅是邏輯性推演,已經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。更重要的是,一旦一個成年子女中道夭折,其慘景是可以想見的。這部分人大多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正好趕上了計劃生育政策,卻遭遇了中年喪子喪女之痛,想生小孩又不可能了,他們的養(yǎng)老還很成為問題。雖然人們總是認為養(yǎng)兒養(yǎng)女防老已經過時,但是,社會化的養(yǎng)老模式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,養(yǎng)兒養(yǎng)女還是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,最起碼有贍養(yǎng)法做底線保障。
健康步道成為花園“跑步機”
●距居民小區(qū)步行距離5分鐘以內
●長度不低于500米,寬2米至3米
●分折返式、循環(huán)式、登山式三類
本報訊(記者浮云)為全力構建“十分鐘體育健身圈”,方便市民就近健身,繼晨練點、健身工程之后,我市加快了健康步道建設。繼去年建成86條之后,今年將再建50條,使全市健康步道總量達136條。
健康步道有明確的建設標準:設置在居民區(qū)附近,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路面整潔,距最近居民區(qū)步行距離在5分鐘之內;不得與機動車、自行車道等混用,不得借用公路或城市道路;可分為折返式、循環(huán)式和登山式等類型,長度不少于500米(設置在居民區(qū)的不少于300米)、寬度為2至3米。每100至200米設置一個標注點,提示居民健身運動量及能量消耗相當量。
按此標準,綠化環(huán)境好的地方將優(yōu)先規(guī)劃健身步道。據介紹,公園、沿河景觀帶的健康步道會結合景觀建設,讓市民在慢行的同時能欣賞自然景觀;居民住宅小區(qū)的健康步道主要是根據小區(qū)現有的規(guī)劃,在人行道上設置出一條健康步道。每條健康步道主要根據地點地理位置等實際情況做出設計,長短不一,但都會設有指示牌,標明消耗了多少卡路里;也會把健身知識與注意事項一一標明,讓市民有一個科學的健身意識。
據了解,今年新建的50條健康步道,主要分布在居民住宅小區(qū)里。與此同時,我市還將推廣綠道建設,選擇遠離非機動車道的地方,如環(huán)太湖綠道,全長91公里,市民可以跑步或騎自行車健身。